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长宁:“关爱员”为独居无人照看、行动不便的老人送服务
2020-03-02
字体: | 阅读:242|
“刘老师您好,我是小洪,您今天身体好些了吗?肠胃有没有不舒服?”2020年2月28日中午,家住长宁区政宁小区的刘阿婆像往常一样,收到了邻居洪建华阿姨发来的微信,了解老人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

在长宁区,有9402名像刘阿婆这样的高龄困难老人,在疫情期间面临独居无人照看、行动不便等难题。长宁区通过调配区域现有养老服务资源,强化理清老人底数“一本名册”、用好智慧养老“一个平台”、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一个机制”、提供社会化养老“一揽服务”、建立老人关爱员“一支队伍”等“五个一”的为老服务特色,在疫情期间向老人们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关爱与安心。

 

 

    2月28日下午,长宁区周家桥街道周一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张振海(右)和“老伙伴”志愿者卜永福(左)为虹桥馨苑92岁独居老人石宝仁讲解疫情防控指南  新民晚报记者王凯摄

 

建立高龄困难老人名册

2月4日18时,江苏路街道南汪居民区党员志愿者洪建华的手机来了一通急电,来电者正是她所结对的小区居民刘阿婆。“小洪,实在不好意思,要麻烦你帮我买点药,我不太舒服。”洪建华听闻后一下子警觉了起来。一问得知,老人下午出现排便出血情况,症状比较严重,但所幸没有发热症状。

“刘老师,我带您去挂个急诊吧,毛病不能拖啊。”然而,老人出于对疫情的顾虑不愿意前往医院,提出想喝中成药的需求。这让洪建华犯了难,于是立即联系了南汪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冰冉。当天夜里,两人上门探望刘阿婆的情况,再一次劝说老人尽快就医。“刘老师,您可能是肠胃出血,不用担心,我和小徐陪您一起去医院,您看行不行呀?”在洪建华和徐冰冉一老一少的“软磨硬泡”下,第二天8时30分,刘阿婆准时出现在华东医院门诊部,老人的肠胃出血得到了及时治疗。

南汪居民区是上海市中心典型的老旧居民区,不仅小区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也超过40%,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就超过200人。“在长宁区,像我们这样的老小区都有一支‘党员先锋队’,专门为独居、高龄困难老人提供服务。”徐冰冉介绍,像洪建华这样的居民党员志愿者大多是60岁至70岁左右的“小老人”。平时,他们与小区里的高龄老人“一对一”结对。疫情期间,为高龄老人预约口罩和买菜、看病的任务,都由“小老人”为“老老人”完成。

疫情发生后,长宁区各街镇发挥现有“老伙伴”计划志愿者以及居民志愿者、居委干部等资源,组建了一支拥有2596人的高龄困难老人“关爱员”队伍。居委干部、社区志愿者变身采购员,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提供代领代发口罩、代买代送菜品、代购生活物资、代配药等“保基本”服务。徐冰冉介绍,在向高龄老人进行疫情防控宣传时,居委干部和志愿者还特别注意,不要过多描述新冠肺炎症状,“深怕老人想太多,担心自己也感染,我们还是鼓励老人们有任何不舒服,不要怕麻烦,一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

记者了解到,仅江苏路街道在疫情期间就有190名老伙伴结对志愿者为辖区内950位独居老人提供服务,包括定期电话、微信沟通,同时已累计为215人次老人代办了口罩登记。长宁区民政局运用智能化手段,精准掌握社区高龄老人诉求,目前社区养老顾问已累计向全区高龄困难老人主动拨打关爱电话4700余次。

在疫情发生后迅速调动志愿者资源,离不开长宁区对全区老龄人口清晰、全面的动态摸底。记者从长宁区民政局了解到,截至2019年底,全区独居老人已达1.33万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6571名。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社区高龄困难老年人的生活不受影响,各街镇第一时间排摸底数,建立高龄困难老人名册,对社区内高龄、独居等老年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实现了对全区9402名高龄困难老人的服务全覆盖。

调动社会资源上门服务

2月13日中午,家住虹桥街道的曹伯伯迎来一位特殊访客——来自餐饮企业熙香的送餐小哥。一份洋葱牛肉、一份四喜烤麸、一份娃娃菜,再加上撒着松脆海苔的白米饭,曹伯伯对这份不到15元的助老午餐颇为满意。更让他意外的是,送餐小哥没有马上离开,而是为他唱起了生日歌。“曹老师,街道说今天是您生日,关照我们给您送上祝福,祝您生日快乐!”

疫情发生后,长宁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社区食堂等多方社会力量,重点为身体需要照护的高龄、行动不便、低保、低收入等困难老人提供一揽子居家养老服务。老人吃饭是刚需,区民政局联合各街镇排摸辖区内餐饮企业资源,在对送餐员进行统一防护培训、加强日常防疫监管后,在华阳、周桥、天山、仙霞、虹桥、北新泾街道和新泾镇推广了疫情期间的助老餐“专送”服务。

位于周家桥街道的祥和社区食堂,在疫情发生前每天都要为街道数百位老人制作和配送助老餐。疫情期间重新营业,意味着要面临人员短缺、原材料受限以及潜在的感染风险。为此,街道为企业调派专项防护物资,优先审批企业的复工申请,使得老人们熟悉的社区食堂于2月13日再次开张,重新吃上了送到家门口的热饭。

通过社区食堂以及慧生活、熙香、老友记等企业的助餐服务,长宁区目前每日为高龄困难老人的送餐量达719份,其中需求量最大的仙霞新村街道每天就要消耗200份助老餐点,大大解决了疫情期间特殊老年群体的“一餐饭”之难。与此同时,每天有134名居家养老护理员在完成严格的消毒、测量体温、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后,为长宁区311名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护理,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生活品质。

3月9日起,来自虹桥街道和长宁区其他街镇的部分认知障碍老人家属,将迎来开春后一堂全新的课程。来自社会组织“尽美·虹桥记忆家”的专业工作者,将带领家属们线上学习认知障碍患者的心理干预知识,帮助老人们在无法面对面接受训练的特殊时期,仍旧保持规律、不间断的训练。

让“虹桥记忆家”项目负责人费超更加欣慰的是,在长宁区民政局的牵头下,为老人提供康复训练游戏的开发商赶在疫情期间研发出了手机端的新程序。“3月份开始,老人们就能线上联机玩康复游戏,不仅能减少疫情对认知障碍病程的影响,我们也能更好地远程追踪老人们的情况。”

(摘自2020年3月2日《解放日报》  记者舒抒)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