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闵行:继王敬老院里焦虑散去欢喜重生
2020-03-01
字体: | 阅读:239|
2020年2月29日,是闵行区继王敬老院“封院”的第26天。根据行为心理学,人们把新习惯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在过去的26天中,闵行区继王敬老院273位老人与护理员们不得不改变之前的生活模式,封闭的日子让人产生焦虑在所难免,不过,这段难熬的时间,最终在护理员和老人之间的互相磨合中度过了,平静和欢喜回到了老人的日常生活。

 

 

“封院”后,“连哄带骗”才能让有些老人吃饭吃药

养老院老人大多从报纸、电视上获取新闻。“封院”初期,正是老人对疫情发展关注度最高时刻。此时,疫情不断发展,报纸上、电视上,感染人数不断滚动;琢磨不透的病毒传播路径、步步升级的防控措施,都让老人们意识到此次疫情非同寻常。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情绪在养老院里滋生、蔓延。院内老人们还要改变早已习惯的生活方式。熟悉的亲人无法前来探望,平时习惯的“撒撒娇”“发发嗲”顿时没了对象。

开业长达11年的闵行区继王敬老院还收治了一批失智失能老人。“封院”后,这些老人为养老院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50多名失能失智老人一下子没了安全感,一些老人开始产生臆想,总觉得有人要害自己,状况严重一些的老人甚至无法进食、喂药。“连哄带骗”,继王敬老院管理团队中年纪最小的丁双双用这样四个字描述护理员与老人们之间的“斗智斗勇”。

一周、两周……等待的时间最难熬,无法与家人相见的烦躁感更强烈了,养老院里平静的生活慢慢产生变化:原本热衷集体活动的老人变得有些淡漠,甚至不愿意踏出房门半步;原本脾气和顺的老人性情也开始变得有些“不讲理”了。

晒衣场里分组“孵太阳”,焦虑情绪在歌声中散去

缓解老人焦虑情绪,成为当务之急。继王敬老院选择从本地老人最喜欢的社交活动——“孵太阳”入手。早春暖阳,晒得人放松了下来,搬上一把竹椅,邀上三两好友,坐在村口闲话家常,这是本地老人最喜欢的时刻。在正处防疫特殊期的养老院,如此情景怎样复制?

68岁的院长孙惠珍想到了老人们的“晒衣场”。春节后难得的晴天让人蠢蠢欲动,几十张或红或粉的床单悬在晾架上占去一部分空间后,留给老人们的活动区域依旧充足。“这也算是我们郊区养老院最大的优势了。”孙惠珍总说自家养老院“硬件不足”。的确,只拥有四五栋两层小楼的继王敬老院并不让人惊艳;但在有限条件下,孙惠珍将能利用到的资源充分用足。

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沪郊老人大多喜欢“贴地气”。这几天,一个养老院里老人利用停车位排排坐、晒太阳的视频走红网络。继王敬老院的做法有些相似,又略有不同:他们将老人分成4组,分散在不同的活动点位。每一个点位都由一名行政人员、一名区域主管负责,或是唱歌、或是念诗,尽量让老人的“头脑”和“身体”都充分活动起来。

“加强了消毒隔离,做起了疫情防控,改造的院内变呀么变了样。嘿!嘿!发动了全院齐心的忙,戴起了口罩全上岗,全院封锁好主张,力保安全筑屏障……”老人们跟着工作人员一起哼唱起院里自编自创的《咱们员工齐上阵》,原先的情绪也在“光合作用”下渐渐释放。

一顿红薯让“不想麻烦别人的”老人从心里欢喜出来

判断老人们心情好坏有许多种方式。有时,护理人员会看他们愿不愿意出来“凑热闹”。若是健康能行动的老人长期赖在房间里,对集体活动显得很淡漠,通常就意味着老人心情不佳;有时,护理人员则会从老人们的胃口来判断他们的心情。

这几天,护理员小李敏感地发现住在23床的顾宝林老人食欲不佳。原本,这位老人就只食素,一个礼拜下来,每次吃饭常常只吃了两三口就说吃不下了。反复询问多次后,老人依旧不松口。心急的护理员眼看正面突破攻不下,便想出了新的策略。小李连忙联系了老人所在单元的老人代表杨杏珠。几番打听下来,顾宝林终于向相熟的老人松了口。原来,这位老人十分喜欢吃粗粮。此前,由于子女住得近,每天会给他送来红薯、山芋。“封院”后,老人习惯的“加餐”没有了,但他又不好意思麻烦护理人员,因此也就没提额外要求。护理人员在弄清楚来龙去脉后,默默联系了食堂,在配给三餐的时候,给这位老人特地再加些红薯、山芋类的粗粮。几顿下来,老人胃口慢慢上去了,对养老院的服务也连连点赞,“我都没说,她们就想到了,真是不容易!”

丁双双告诉记者,在“封院”期,养老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的老人代表帮上了大忙。通过聊天,老人代表们将院内老人不好意思当面提的真实诉求一一收集,并反馈给院方。在养老院一点一滴改善的细节里,老人们晚年生活的幸福感也一点点垒实。

记者手记

“封院时光”培养出别样默契

复工已有序展开。但作为病毒易感人群之一,养老院里的“老小孩”却依旧要继续他们的“封闭式生活”。无亲属探望、无志愿者陪聊——与外界的交流出于安全的原因而被“暂停”,最怕孤独的老人们要怎样在养老院这一方小小天地里收起焦虑、安心生活?

24小时、连续数十天食宿完全在一起,这是老人与护理员彼此都未有过的体验。对老人而言,没有了亲密家属可以“撒撒娇”,所有的烦恼都只能事无巨细地诉与护理员,首先要迈过的就是“怕麻烦别人”的心理关。对护理员而言,放下家里的老人、小孩,全身心扑在养老院,也并非易事。

唱唱歌、哼哼曲,“老小孩”与护理员在难得的“封院时光”里,彼此长久相处,培养出了别样默契……

(摘编自2020年3月1日《文汇报》记者王嘉旖)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